不可忽視的「隔」
老包
2010/06/02 第期
親愛的讀者,上星期談到台派綠營的菁英,不管是為政治改革在奮戰的政治人物,或是肩負台灣主體性文化使命的媒體菁英,只要心存善念,並願意傳達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,都會獲得社會共鳴與支持;因為在過往的經驗中,綠色執政確實留下不少值得傳頌的故事與驚奇,相形之下,藍營是黯然失色。

然而綠營在這一方面的品牌行銷,所做的並不足夠。就專業的政治評論而言,很容易就能指出綠營在地方執政,所創造的種種精神地標,譬如:陳定南的宜蘭經驗(非指狹隘的「清廉」)、謝長廷的高雄奇蹟、陳水扁的台北革命(最主要是顛覆公務員的官僚作風)、蘇嘉全的屏東改造(從「黑道的故鄉」轉變為「黑鮪魚的故鄉」)、陳菊的世運驚艷、游錫堃的童玩節經營……,幾乎每個目前還能出現在公共場域的政治工作者,都有留下值得推崇的政績。然而我必須很不客氣的講一句話:這些可觀的政績,綠營很少有系統的整理出來,告訴社會這些是民主派愛台人士,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有力見證。或是為什麼他們能做得這麼出色。


簡單的說:空有好的品牌,卻未見積極行銷,以致社會的印象,並不若我們想像的深刻。我推測其中有兩個主要因素,一是綠營內部存在一種相互抵制的風氣,陳水扁執政時,他更不願推銷其他同志的傑出政績,好似會折損自己獨霸的光環,以致這一連串好看的品牌內容,逐漸蒙塵;另一則是台派媒體的專業怠惰,地方記者素質不佳,易受地方藍營勢力利用,而刻意不提,甚或是高層存有私心,以政爭角度選擇忽視。不管如何,優秀的品牌內容,其實並沒有獲得台派陣營集體重視,更別說傳頌了。我試舉若干經驗來佐證這樣的缺憾。過去我就常碰到綠營的地方執政菁英,向我投訴他們遭到台派媒體的惡意報導對待,而他們最常向我展示的,就是統媒的地方記者,在統媒所報導發表,有關他們的政績,一些較公平的描述,正好可以拿來和台派媒體的惡意報導做對照。換言之,在地方新聞的報導,反而是統媒的記者比較願意善待綠營菁英,台派媒體則令人難以置信的充滿惡意。長此以往,綠色執政的亮麗政績,其深入人心的程度,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深刻──但那些都是貨真價實的存在啊!


而另外則是有關阿扁的心態問題,因為他那時不但是統領綠營品牌行銷發動機的總統,還身兼民進黨主席。我曾有機會當面向他提及陳定南的執政能力與地方政績,也刻意當面向他稱頌謝長廷在高雄的風貌革命,以及掀起南方動能的可貴才華……,這個時候,阿扁都會收起他的激越談興,而不願就這些話題談下去。一般來說,同志間如果有某種競爭關係,出現這種比較淡然的反應,乃是正常的,但那時阿扁已經貴為總統了,算是一個大家長,又何必在意黨內菁英的光環呢?我想這純粹是一種人生哲學與處世態度的問題罷了,但由於他在綠營內位居領導地位的時間太久,多少也影響了這個團體的處世價值觀──幾個月前,某人跳出來宣布參選北市長,而沒有先與黨主席蔡英文商量,造成了某些不必要的階段性困擾,我想就是受到扁式風格影響的後遺症之一。而我在當時,多次向扁提到「水漲船高」的原理,其實是這樣來的。


總之,綠色執政的品牌行銷,事實上做的太少,深入人心的程度也有待努力。這種「事實俱在,感應太少」的例子,在另一件事證上,也發生過,但由於我們不願去面對,多少產生「反正大家都知道」的誤解。這就是關於美麗島事件的價值詮釋。一般綠營的意見領袖,總認為該事件 已是社會所公認的民主運動聖舉;這是因為李登輝當了總統後,基於民主信仰,迅速對該事件做了平反(從暴徒、叛亂,翻轉為民主義舉),緊接著民進黨又取得中央執政權,以致大家理所當然認為這是一門「顯學」。但事實上,不管是李登輝的「忽然」當了總統,或民進黨在二千年取得中央執政權,其實都存在某種運氣成份,而不是社會民主素養有了足夠的洗禮過程,這就造成一種價值詮釋的空洞化假象──意即民眾並沒有普遍感受的民主價值觀,但已被視為理所當然,這就是典型的菁英份子與普羅大眾的「隔」。


換一個較淺顯的話來說,不管是台灣的民主運動價值,或是地方執政的風貌變革,綠營菁英在其中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,在社會的認知,就如同烹飪學所稱,蒸滷的工夫較淺時,「尚未入味」的一種社會現象。這當然也是二○○八年馬英九得以輕易取得政權的社會條件,我最近看到某些民意調查,就發現四十歲到五十歲的年齡層,其支持藍營的傾向,仍相當明顯,這也印證我以上的觀察──因為這個年齡層對於近二、三十年的民主變革,受到統媒的洗腦式反宣傳,始終並無真切感受,反而對於老K有一種先入為主的依頼,處於對國民黨舊勢力未有抗拒機會的時代,其成為現階段馬英九最堅強的支持群,乃不令人意外。但我們也有值得欣慰之處,二十歲到三十歲的年輕世代,其認知反而與上面那個年齡層大異其趣,這也許是綠營在近十年大力推展台灣認同,有某種成效所致,但更重要的,這個年輕世代接收資訊的管道已較多元,並且某些綠營菁英(譬如謝長廷最早發難),勇於和年輕世代對話,也會產生不錯的效果。


不管如何,我們一定要重視這個民主價值觀的「隔」,意即很多我們感覺「理所當然」的,社會大眾在老舊的思考或感情上,並不見得有相似的認知。之前謝長廷曾發函給民進黨的中常會,建請完整記述該黨的建黨過程與歷史,應該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的呼喚。而現在距離五都選舉還有一點時間,品牌的內容與行銷工作,仍可逐步進行,且這個成果將可適用到二○一二之前,每一場重要的戰役。下次再談。